心闻资讯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心闻资讯 国内心闻

社会转型影响青少年心理 犯罪多数出于游戏动机

信息来源:开云官方平台app发布日期:2014-03-05浏览次数:

 青少年犯罪是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的话题,相关部门也在不断探索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但是,不时发生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一次次刺痛社会的神经。

  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将预防青少年犯罪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视点版开设“关注青少年成长环境”专栏,探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体系中,如何推进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

  □关注青少年成长环境 本报记者杜晓 本报实习生杨卉

  当一个又一个处于花样年华的青少年走上歧路时,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青少年犯罪。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主任周永康在主持召开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第二次专题会议时强调,要带着爱心和责任,认真研究青少年服务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格局中,如何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制日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诸多社会因素诱发青少年犯罪

  “他们把我拉到一个角落里,用木棍狠狠打我的背,打了一会儿又把我拉到更远的地方继续打。我很疼,后来在家躺了一个星期还下不了床……”在北京市石景山区一所打工子弟学校上学的孟成向记者描述了他被打的经历。

  孟成口中的“他们”,是一个由已经辍学的流动人口子女组成,出没于学校周边的少年“帮派”。孟成之所以被殴打,是因为对方想拉他入伙。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管庄地区的一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也曾发生过恶性抢劫事件。

  该校一名教师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学校初中部的十多名学生遭到校外少年勒索抢劫后,因为没有足够的钱财,这些被抢者又转而抢劫校内小学部的学生,并殴打校内一名小学生。随后,这名小学生的家长纠集数名外来务工人员到学校闹事,四处寻找打人者声称要“以牙还牙”。“这种以暴制暴的逻辑只会让问题进一步激化。更严重的是,类似的恶性事件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会扭曲孩子们的心灵”。

  有专家认为,目前对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工作尚有不足之处,这也延伸出了流动人口子女犯罪这一新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教研室主任皮艺军教授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在研究青少年犯罪时,不能绕开流动人口子女犯罪这个问题。流动人口子女犯罪可能会有较为明显的物质追求和利益导向,比如说财产型的犯罪行为、拉帮结派等。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在青少年犯罪问题中,除了一直受关注的流动人口子女犯罪外,还有一种新的动向也需要引起重视。

  “在一些人们看来还不错的学校里,一些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学生’,现在也很容易出现犯罪行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于海燕告诉记者。

  于海燕向记者介绍了这样一个案例: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因为其他的同学之间起了争执,他为了帮其中一名同学出头,就把另一名同学打伤了。

  “为什么要这样做?”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这个孩子回答:“我就是看不顺眼。这样做很发泄。”

  “因为学习成绩好,家长和老师对这个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但是因为性格孤僻,这个孩子的内心中形成了很大的压力,这样的压力太大,他就要寻找情绪的宣泄口,于是他选择了用‘打抱不平’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样虽然能逞一时之快,但带给他内心的伤害会更大。这件事情发生后,他更加孤僻、更加自闭,也不敢见同学。”于海燕说。

  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马皑对《法制日报》记者分析说,青少年犯罪与他们的心理有关。“这并不是说这些青少年的心理不健康,主要是因为心理永远都是现实的反映。近年来,社会更关注经济的发展,忽视了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急剧变化给青少年的心理造成的影响,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人变得容易被激怒,这反映了现代青少年高度的紧张、压力”。

  网络影响刺激青少年即兴犯罪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海淀区检察院通过对近年来的一些青少年犯罪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了其中的一些特点。

  “首先,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团伙作案增多。其次,财产犯罪所占的比例较大。统计数据显示,排在前五位的犯罪类型依次是:盗窃、抢劫、寻衅滋事、故意伤害、强奸。其中又以 ‘两抢一盗’类侵财案件居多。”海淀区检察院的检察官告诉记者,此外,从抢劫案件可以看出,某些青少年犯罪具有较明显的暴力性。“这些嫌疑人一般选取夜间单身、一男一女行走的行人或年龄较小的学生作为作案目标,采取持刀威逼、用酒瓶和砖块殴打等方式,进行搜身抢劫。而被这些嫌疑人袭击的被害人,大都被殴打致全身多处受伤”。

  “从盗窃案件则可看出,青少年犯罪具有较明显的随意性。他们的作案动机就是为了钱财,且作案手段比较拙劣,胆大妄为,作案的预谋性比较小,并没有什么精心的准备,选择作案对象的随意性也相当大。作案成功后即分赃散伙,钱财用尽后继续作案,次数之多令人震惊。”这名检察官说。

  据介绍,目前的青少年犯罪与网络也有着“不解之缘”。

  “这些涉嫌犯罪的青少年大多从小就开始接触网络,在网络的世界长大。他们在通过网络了解外界信息、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受到网络上很多不良风气的影响。”海淀区检察院一名检察官说,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新动向是,网吧几乎成为了青少年犯罪团伙的聚集地和不法行为的高发地。“许多团伙成员大都在网吧内结识。由于他们没有固定的住所,常常以网吧、公园、个体小旅馆等作为临时过夜场所,因此团伙成员也并不是很清楚对方的真实姓名、家庭住址、暂住地等详细情况,他们彼此之间也仅以绰号相称。作案时的成员组成也比较松散,结伙时的随意性更强,并没有形成固定模式的团伙,这也给侦查破案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而善于利用网络等高科技手段作案,也被认为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新特点。比如,一名17岁的少年就曾制作一个“北京彩票预测网页”,发布到网络上,并对外宣称:想要彩票预测的结果,就要先交98元的会员注册费用;如果彩票预测的结果不准确,所有的押金全都退回。结果,有不少人受骗。

  皮艺军认为,青少年的犯罪更多是以游戏打闹的方式出现,其所有的行为都出于“游戏的动机”,包括上课、学习、玩乐……都充满了游戏的心态,而他们的生活也是一种“游戏人生”方式,其犯罪行为一般被认为是“游戏过程中的过失”。即使是故意的犯罪也有游戏的心理存在,比如打架,体现了青少年的即兴和激情、不计后果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与成年人知道行为后果不同,青少年因为生活经验不足等原因,他们并不知道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的严重性,其行为在法律上也通常被认为是‘无预谋,缺乏意志力、控制力’的越轨行为。”皮艺军说。

  预防青少年犯罪需全社会发力

  那么,如何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格局中,探索行之有效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

  在采访中,于海燕还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11岁、上小学六年级的胡群随父母到外地打工,就读于某私立学校,他经常留宿网吧娱乐度日,后因厌学、旷课、夜不归宿等原因辍学。胡群在网吧上网主要是玩游戏和浏览黄色图片、视频。网络游戏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色彩亮丽,给了他视觉上强烈的冲击,其中的暴力打杀场面更是让他感到兴奋、刺激、过瘾。同时,游戏视频上经常会弹出各种穿着裸露的女性画面广告,那些淫秽情景强烈地吸引着他。于是他开始不由自主地去模仿网络和游戏的画面,抢劫和猥亵女性。

  “这是一个青少年因长期‘失管’而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的典型案例,其中固然有来自于社会方面的种种客观原因,但脱离家庭和学校的监护与管理,是他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于海燕说,因为“失管”而产生的闲散青少年应是青少年预防犯罪的主要对象。

  对于青少年重点关注对象的管控问题,皮艺军认为,对这些青少年重点关注对象的教育帮助和犯罪预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中之重,也是探索和实践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和突破口。加强重点青少年人群的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要摸清重点青少年人群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重点青少年人群动态信息管理系统,根据教育体制、教育观念、城乡差别等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管理和服务措施。

  “举例来说,针对闲散青少年,主要采取强化监护、学习辅导和就业培训等措施,做到生活上帮困、学习上帮助、行为上纠偏、就业上扶持;针对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注重采用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等方法,提高临界预防实效;针对服刑在教人员的未成年子女,及时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困难,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保障他们的基本学习和生活条件;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通过‘假期学校’、‘代管家长’等多种措施,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和独立生活能力;针对流浪乞讨青少年,着力解决其家庭回归、就学就业和职业培训等问题,促使他们重新回归社会,回归正常的家庭生活。”皮艺军说。

  “预防青少年犯罪,要从预防青少年的越轨行为开始。”皮艺军认为,青少年的辍学、逃学等行为都是越轨行为的体现,存在这些特征的青少年通常处于失控状态,不计后果。

  此外,从法律的角度看,在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惩戒机制方面,也有一些值得社会反思之处。

  “对于青少年犯罪,应该像对待任何青少年问题一样,要强调社会责任。”皮艺军说,我国至今仍在运用成人的刑法去应对青少年犯罪,儿童保护的理念尚未进入司法层面。同时,我们还没有一部具有实体和程序意义的独立的少年法。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

  有专家认为,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还应该从社会转型期带来的各种影响入手,寻找破解之道。

  在马皑看来,在向法治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人们价值观的转型也应该及时跟上。“但现在,当原来的道德规范离我们越来越远,而法律的规范又没有很好建立起来的时候,再加上传统教育体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就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价值体系出现某种真空。所以,这些现象绝对不是一个个青少年的问题,我们现在应该做的不只是调节青少年心理,同样要去调节影响青少年的环境,还是要从社会全局上进行改革”。(来源:法制日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