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堂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心理课堂 心理课堂

【案例分析】初中女生成强迫症患者 只因过分的优秀期待

信息来源:开云官方平台app发布日期:2013-04-17浏览次数:

一个人病态心理的形成,可追溯到他的童年时期所经历的生活,尤其是他所经历的挫折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的阴影。因此应该教导孩子不屈不挠。应使孩子明白,有些人一生快乐,其秘诀在于有适应力很强的心理状态,这使他们能很快地从失望中振作起来。

  一个15岁的初三女生,各科学习成绩都非常优秀,曾经是四川某县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第一名。她要求自己每天的所有时间都必须思考和学习,与人交谈的话题也都与学习有关,交朋友也要交对自己学习有帮助的人,就连走路、上厕所和洗澡的时间都不能浪费,不是背英语单词,就是背公式定理。父母以有这样的女儿而自豪,亲戚、朋友、老师对她都是交口称赞,叔叔、阿姨都以她为自己孩子学习的榜样。


  然而,悲剧就在这些称赞里悄悄地发生了,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她成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杨彦春大夫的强迫症患者。


  在16日结束的第三届泛亚太地区心理卫生学术研讨会上,杨大夫向记者讲述了不少类似这位初三女生的强迫症患者病例,件件令人揪心。杨大夫在近六七年的时间里接诊的青少年患者大多都是学业优良的学生,有些还是全年级、全县、全地区的佼佼者。但由于学校、家庭、社会和他们自身逐渐形成的对自己优秀程度的无止境期待,导致事与愿违,这些曾经令家长和学校无限骄傲的孩子得了强迫症,有的甚至发展成终身的精神残疾,最终丧失了学习能力。


  在中考就要临近的时候,那位初三女孩的母亲发现孩子的学习时间越来越长。女孩经常抱着脑袋,说不能想事情,一想就会有图像冒出来,怎么赶都赶不走。杨大夫与女孩谈过话后,告诉她的父母,孩子得了亚临床强迫症,主动学习的功能受到了损害,不能再参加中考了,必须休学。如不抓紧治疗,有可能造成终身丧失学习能力。


  这个女孩经过治疗,一年后基本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状态。但杨大夫说,有不少学生没有这么幸运。


  成都市某中学有个男生很聪明,对自己的学习要求非常高。上课听讲,他要求自己听一遍必须把老师的每句话都记住。看书,他要求自己看一遍就必须过目不忘。自己回答不出来的问题他要求一定是别人不能回答的。但是在15岁以后,他每天所有的时间都在穷于应付自身的强迫症状,就像有两个行为对立的人整天在他的脑子里打架,搞得他不能学习,不能与人交往,不能接受任何新信息。


  用老百姓的话讲,就像有个“心魔”控制了他的行为。男孩子整天情绪低落,几次曾试图自杀。至今,他已经患病10年,仍然不能进行任何有价值的学习,只能做些扫地搞卫生类的简单劳动。


  杨大夫说,这些天分聪明又过分抑制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总是求全责备,其人格和认知的发展是畸形的。他们过于理性,过早地成人化,生活中只以寻求别人的赞扬、以超过他人为惟一的快乐和目的。而其他青少年时期应有的课余兴趣、运动、幽默、嬉戏,甚至任性等非智力、非理性因素都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就像这个男生,他拼命地用脑,说“老师讲了,人的大脑只利用了5%的功能”。其实,大脑有它自己的运动规律,大脑的额叶功能是人的高级功能,主管智慧、理性、意志等活动,意志可以训练,但也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什么行为都可以被意志所控制。


  作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专家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杨大夫十分沉重地请记者转告家长和老师:家长们千万不要用那种听录音只能听英语,看电视只能看教育台的方式要求孩子;而老师们也千万不要盲目地用“大脑还有95%的功能没有开发”,“只要有毅力,只要意志坚强,人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到”的理论作为教育导向。应该尊重人脑活动的客观规律,尊重青少年成长中必须经历的心理发展阶段。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过分地期待超出常人的优秀,好了还要更好,将会导致悲剧的发生。(来源:森知心理服务指南

      Baidu
      map